来源:新华社
视频由新华社记者周磊制作。
新华社昆明11月28日电(记者丁怡全周磊)小雪时节已过,中国西南边陲的景迈山依旧绿荫深浓。69岁的“茶妈妈”杜春峄穿越密林,健步登上山头。
景迈山坐落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境内,是中国著名茶种——普洱茶的重要原产地。万亩茶林一眼望不到边,染绿了大山。
天晴时,景迈山2.8万亩古茶林里总能看到山民采茶的身影。茶农采完新叶,在村里初制所进行初加工后,就大部分运往杜春峄的公司,再经加工后销往市场。
从“茶少女”到“茶妈妈”,杜春峄如今已是普洱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。几十年来,她见证了普洱茶从一片片不起眼的“绿叶”成为富民增收“产业”的神奇蝶变。
上世纪60年代,中国茶产业加速孕育。澜沧县在景迈山开办茶叶培训班,100多人第一次跟着茶艺师学采茶、制茶,最终完成培训的只有30多人。“很多人学到一半就放弃了。”杜春峄说。
经过不断摸索,六年后,茶厂用澜沧古茶压制出的机械加工茶——普洱生茶茶砖,顺利纳入了大理、丽江、迪庆等地供销社的采购列表。
随着茶叶制作技术日渐成熟,1975年,景迈山上的茶厂下山进城,落地澜沧县,更名澜沧县茶厂。采茶、制茶、出货……茶厂运转十分平稳,但茶厂工人未曾料想,稳定的订单背后却暗藏着危机。
“茶厂搬到县城后不久,改革开放开始了,不少内地企业率先改革。”杜春峄回忆,澜沧县茶厂没能主动与市场对接,结果经营状况每况愈下。
“后来,工厂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,1998年无奈宣布破产。” 杜春峄说,跌跟头了不怕,要站起来重新出发。
在当地政府指导下,杜春峄带着80多名从澜沧县茶厂失业的老员工自筹资金,仅仅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就组建了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。她被大家推选为董事长,“当时我都48岁了。”
回想起当初创业的决定,杜春峄笑道:“当时心想,如果有一天公司净资产到1000万元,自己肯定高兴得睡不着。”
行胜于言。为了实现目标,杜春峄2003年起不断到广州、深圳、香港等地了解茶叶产品和市场。
“广州、香港等地那时茶叶已经卖得很贵了。看了他们的产品,我对景迈山的古茶更有信心。”杜春峄暗下决心,要把企业做好,“景迈山的古茶资源就是一座富矿。”
进入新世纪,随着普洱茶“身价”水涨船高,越来越多茶农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的幸福跨越。
十多年前,家住景迈山惠民乡景迈村芒埂村民小组的岩依砍、尹一然夫妇还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。一家人住在竹楼里,一到下雨天,找一处干爽地方都很难。
“从前不知道景迈山上的茶叶值钱,家里全靠种玉米等为生,日子难过。”岩依砍说,2005年,听说县城收购景迈山上的茶叶,就凑钱制作了两大袋茶叶进城“试一把”。
山路难行,夫妻俩赶到县城时,太阳已落山。岩依砍回忆,茶没有卖出去,只得在县城待一晚。身上就剩20元钱,交了宾馆住宿费,就没钱吃饭了,那一夜夫妻俩毫无倦意,只剩下忐忑。
辛苦等了一晚上,第二天一早终于迎来转机。岩依砍赶到澜沧古茶公司,两大包茶叶卖了1200多块钱。“我们在县城下了顿馆子,两个人点了5个菜。”他笑着说。
尝到了甜头,夫妻回到山上,全心投入到茶叶生产。如今,他们不但有了自己的茶室、酒店和茶叶初制所,还成立了合作社,带动村民60余户参与到茶产业中。去年,芒埂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。
茶树摇身一变成了“摇钱树”。村民的脱贫梦逐渐实现,而杜春峄的“千万梦想”实现得更早。2007年,她所在的公司净利润突破1000万元。2017年底,杜春峄的公司已发展了100余家茶叶初制所及茶农合作社,年销售额达2.8亿元。
“云南大地上,只要有古树茶的村村寨寨,山民日子都有‘回甘’。”杜春峄说。